返回

为什么物流企业都在做团体标准?背后趋势和数据全解析

2025.06.23

前阵子和一位标准化协会负责人聊起今年的趋势,他说了一句特别扎心的话:

“团体标准这两年火到离谱,特别是物流行业。以前我们追着企业做标准,现在是企业抢着上。”

我当时有点不信,结果他直接甩来一组数据,让我瞬间安静了。



一、数据冲击:你可能低估了“团体标准”在物流圈的热度

根据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发布数据,截至目前:

📌 团体标准总数已突破 10.2 万项,其中

📌 交通运输类标准超 1.1 万项;

📌 物流、仓储、配送相关标准年增速超 23%;

📌 近两年,物流企业主动申报标准的数量翻了3倍。

尤其在冷链、生鲜、电商配送、城市末端网格、运力平台这几大板块,标准如雨后春笋。

甚至有协会负责人开玩笑说:“现在评审团标比审论文还多。”

但你别以为这只是“形式主义”,真正让企业扎堆涌入,是实打实的好处



二、团体标准成了企业“上车”的入场券,场景多到超出你想象

我们来看看它具体有哪些用途:

✅ 1)招投标加分项

现在90%的物流类招标中,都会出现这样的条款:

  • “提供执行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者优先”;
  • “具备标准化运营体系的单位优先”; 你有团标,就像别人多了把金钥匙,直接先过门槛。

✅ 2)平台审核指标

各大平台(京东物流、阿里菜鸟、抖音电商)在选服务商时,有一条越来越重要:你有没有“统一流程+稳定履约能力”

而团体标准,正好是这个证明。

✅ 3)政府合作项目资格门槛

很多地方项目(如城市物流试点、绿色运输试点、冷链补贴项目)都要求提供:

“企业标准化体系文件”或“标准编号”,没这个资格不够。

✅ 4)融资估值亮点

不少资本开始关注服务企业的“规范化资产”,团体标准成了管理能力、可复制能力的重要标签。

✅ 5)对内复制、加盟、拓点的“统一教材”

标准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让你内部复制更顺。

培训、交接、管理、KPI,靠一份“通行文档”,执行效率高出一截。



三、不是你能不能做,而是你必须快点做

📉 如果你不做,意味着什么?

  • 项目少一个核心加分项;
  • 招标环节总是落选;
  • 新员工培训靠嘴说,团队扩不出去;
  • 平台不敢接你接口,客户不敢给你全量单;

📈 如果你现在做,会有什么变化?

  • 可以打出“本公司拥有自主团体标准”这张牌;
  • 文件提交更专业、客户印象更好;
  • 融资/估值时可以把“可复制管理体系”写进BP;
  • 进入新市场时直接带模板落地;

说白了,就是一句话:

“标准是行业的游戏规则,而制定标准,是你参与制定游戏本身。”


四、从哪里开始?不懂也不怕,这3个方向你一定能落地

💡 方向一:先做“服务流程类”标准

比如:

  • 《同城即时配送服务规范》
  • 《干线甩挂运输调度管理标准》
  • 《冷链最后一公里履约流程团体标准》

这类标准文字多流程少,最容易下手,适合90%的企业做起点。

💡 方向二:做“接口/平台”类标准

你是系统平台、调度软件公司、货主平台,就可以做:

  • 《物流系统API接口标准》
  • 《运输轨迹上报标准》
  • 《司机端任务分发流程标准》

数据+格式+流程+异常说明,一写就是专业输出。

💡 方向三:做“管理+培训”类标准

适合有多网点、想扩张、加盟、或准备融资的公司:

  • 《司机行为守则标准》
  • 《异常货损处理标准》
  • 《分公司业务复制执行指南(团标化形式)》

这类标准未来还能作为加盟包里的“核心内容”,直接提升价值。



五、我看过太多“后悔没早做”的老板,希望你不是下一个

我见过一个客户:

做仓配一体的,业务好、利润高、团队稳,却连续3次在大客户招标中落选。

原因?客户单位有“企业需具备行业标准/自建服务体系”的硬性筛选。

他苦笑说:

“我不是做不好,我是根本没想到‘标准’也成了一道门槛。”

最后只能赶工临时补做一套材料,但人家客户已经签别人了。

所以,我建议你:
标准不是等你想好了才做,而是你先做,后面才会越来越清晰。



✅ 总结:别再围观别人怎么做标准,该轮到你上场了

团体标准是趋势,不是噱头。

它是你拿项目、扩版图、进平台、管团队的“通用操作系统”。

现在入场,不晚;再等下去,你可能就“看别人吃肉”。

📩 想试试从“服务流程”做起?不知道哪个方向适合你?

后台私信我关键词【团标布局】,我给你一个属于你企业的起手建议+申报资料清单。

下一个吃螃蟹的,不如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