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业如何靠团体标准拿下招标项目?附实操清单
2025.06.19
“以前项目评标总是输在‘没有标准’这四个字上, 后来我们干脆自己写了个团标,结果一年签了10个大单。”
说这话的,是福建某家做综合运输调度的物流企业老板老林。
原本他以为团体标准只是“挂在墙上的摆设”,没想到做完之后,不但招投标加分、客户信任度提升,连原本鸡飞狗跳的团队管理,也变得流程规范。
这背后,是一场从“输在门外”到“参与制定规则”的华丽转身。
一、企业靠团体标准中标的底层逻辑:不是资质,是“话语权”
现在招标越来越卷,单有运输车辆、人员、平台系统这些硬件还不够,还得比“谁有规范、谁能标准化输出”。
而团体标准就像企业的“业务说明书”+“行业通行证”,在这些场景中格外关键:
- 项目招投标打分项中,往往包含“是否有执行标准/制定标准能力”这一项;
- 大型平台或供应链总部,筛选供应商时更愿意选择有标准体系的;
- 连锁物流园/仓储园,也会根据企业标准化程度来决定是否优先入驻。
以前老林每次投标,都要“编一个很厚的流程方案”来解释服务怎么做。
现在,直接把《城市多点配送运输服务团体标准》一发,所有流程、指标、设备接入一清二楚,客户一句话:“你这标准化做得不错。”
标准,本质是给客户“信任的公式”。
二、他们是怎么做出这个标准的?一个真实的“团标逆袭”过程
老林公司最早做团体标准是在2022年,那个时候行业还没这么卷,他们原计划只是想“提升团队执行力”。
后来偶然一个平台合作方提了一嘴:“你们有没有可查的服务标准?我这边得给总部一个报告。”
就这一句,老林当机立断,“我们干脆把内部SOP和KPI搞成一份团体标准吧。”
整个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步:
- 内部流程系统梳理 把“多点配送、时效控制、回单交付、异常处理”等关键流程拆解; 用数据做支撑,比如准点率、延误补偿机制、司机交付标准等;
- 对接标准化协会 找了当地物流协会+标准化事务所,对接流程资料; 提交了《团体标准立项申请表》,说明选题意义、代表性、可执行性;
- 搭建标准编写小组 产品经理、调度经理、系统工程师三方协作,写出技术标准初稿; 外聘一位标准化专家,把术语和格式统一成 GB/T 结构体;
- 广泛征求意见 & 评审 邀请2家上游仓配企业+1家客户方试阅草案,改了3版; 参加协会组织的专家评审会,最终通过;
- 团标发布 + 平台备案 标准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正式发布,编号以“T/”开头; PDF版本在官网挂出,平台方也上传给客户方参考使用。
从立项到正式发布,一共花了4个月时间。
但回报远不止这些。
三、他们靠这套标准,直接拿下了哪些项目?
- 中标某头部连锁生鲜配送项目 招标文件中明确列出“需提供运输服务标准体系或参与制定记录”一项,老林直接提交团标编号+协会盖章文档,一举中标。
- 与政府平台签订应急物流储备运输协议 因为团标中有突发事件处理机制、48小时内响应机制,被优先列入推荐名录。
- 平台合作评级提升 某大型电商平台合作评级从“合作商”提升为“核心合作商”,原因之一就是“运输服务标准化程度高,接口流程规范”。
项目从“争取”变“被选中”,靠的正是团标带来的差异化能力。
四、你要做团体标准,具体从哪入手?5条干货建议请收好!
✅ 1)选择对业务最有代表性的模块为切口
别一上来就想全覆盖,可以先从“运输交付服务标准”“司机行为规范”“时效控制”这类细模块切入。
✅ 2)内容中一定要有数据支撑和可操作指标
比如“2小时响应内完成提货”、“GPS定位误差不得超过30米”、“每日司机培训覆盖率95%”等。
✅ 3)流程图、实操模板最好都写进去
干货越多,标准越“可复用”;对方客户/平台/评审专家一看图和模板,立马就懂你到底做了什么。
✅ 4)找有行业背景的协会或联盟合作发布
例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地方运输协会,发布公信力更强,后续推广更方便。
✅ 5)标准出来后,记得对内培训 + 对外应用
把标准作为内部培训材料,把“我们拥有自主制定团标”写入对外PPT、项目方案、招标文档、入驻平台资料。
五、最后说一句:你不是“写个标准”,而是在“构建护城河”
说得直接点,团体标准就是你的业务护甲,是你在一众“我也能做”里,脱颖而出的核心标签。
老林做完团标后感慨一句话我一直记着:
“标准不是为了拿证,而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你是专业的,不用你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