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标准能用于招投标吗?政策依据+实战案例全解析
2025.06.30
很多企业和机构在搞标准时,总有一个问题绕不过去:
团体标准到底有没有“用”?能不能用在招投标里?
有人觉得团标是“自愿性”标准,不如国标、行标“硬气”;也有人说,自己看到有项目明确写着“按××团体标准执行”;还有人关心:参与团标,能不能给企业中标加分?
这篇就帮你把话讲明白——团体标准到底能不能用于招投标?答案不是一刀切,而是“看情况,但趋势非常明确”。
总结语录:“团标用不用得上,看的是场景,但政策和市场已经在支持。”
先说结论:团体标准可以作为招投标依据,但是否采用取决于项目方
团体标准不是强制性的,但并不等于没用。在很多招投标项目中,团体标准已经被作为技术标准、评标依据、合格条件或加分项写进招标文件。
尤其是在以下几类项目中,团标越来越吃香:
- 行业前沿项目(如智慧城市、双碳建筑、人工智能、绿色供应链)
- 地方政府推动的新兴产业招标
- 行业协会牵头的联合采购
- 技术联盟或平台方组织的招标/遴选项目
总结语录:“团标不是万能钥匙,但在越来越多场合能开门。”
为什么团标能在投标中用得上?
主要有三点原因:
- 填补国标空白:一些新兴领域没有国标/行标,团标就是唯一现成规范;
- 技术先进性强:有些团标代表着行业最前沿的设计理念,比已有国标还“新”;
- 产业联盟主导项目:项目主办方本身就参与或推动该团标,当然会优先采用它。
很多项目方甚至会在技术要求中直接引用:“应符合T/××标准第××条要求”,这时候,标准的“命名权”就直接变成了“话语权”。
总结语录:“写进标准容易,写进招标才是真的影响市场。”
哪些团体标准更容易被采纳?
并不是所有团标都能拿来当技术门槛。想让你的标准“进入招标”,最好具备这几个条件:
- 制定单位有行业公信力(如国家级协会、全国性技术联盟)
- 标准已在平台备案公开(比如已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发布)
- 标准内容严谨规范、可实施,不是“拼凑出来的文档”
- 已有应用场景或落地案例,能拿得出效果说话
这类团标更容易被认可、采用,也更有可能影响评标专家的判断。
总结语录:“不是哪个团标都能写进招标,质量+权威+落地,缺一不可。”
有没有政策支持团标进招标?
有,而且不少。
- 2018年新《标准化法》明确支持团体标准参与市场活动;
- 多地出台支持性政策,如深圳、江苏、浙江明确将“团标采信”列为采购依据;
- 有些地方政府招标文件模板中,已允许“团体标准作为评审参考文件”。
比如深圳市住建局就在多个绿建项目中引用了建筑节能类团标作为投标技术标准依据。
还有些政策鼓励“团体标准参与政府采购标准体系建设”,间接认可了团标在招标文件中的使用权重。
总结语录:“政策层面已经松绑,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标准可用。”
参与团体标准,对投标加分有没有帮助?
有帮助,而且不止一点。
- 企业是团标起草单位,在不少项目中可以作为加分项或技术实力证明;
- 项目要求满足某团标技术指标,你作为参与者自然能“对口拿分”;
- 专家认人也认标准,你参与标准,评标专家一看名字就知道你“是圈内的”。
特别是政府主导的产业项目、科技型企业评优、技术中心评审中,参与标准的记录已经成为“常规加分项”。
总结语录:“标准不仅是门槛,有时候就是敲门砖。”
那怎么让你的标准进得去招标?
这不是靠“等”的,而是靠“做”的。
- 在标准制定时就考虑适配招标场景(比如写得更落地、更具可执行性);
- 主动向项目主办方推荐适配标准,甚至参与招标文件编制;
- 举办标准宣贯会、白皮书、试点案例,用“行业影响力”提升认可度;
- 在本地政府或产业园区平台建立联系,推动标准入库或预采信。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你的团标不仅“在纸上”,还能“进系统”。
总结语录:“标准想落地,就得走出办公室,走进项目里。”
现实中的案例:谁已经做到了?
- 某绿色建材企业参与起草了《装配式建筑保温系统团体标准》,该标准被列为地方住建招标项目强制引用文件;
- 某环保设备公司主导制定了废水处理团标,被多个园区项目采信,并作为评审条件;
- 一家中小企业只是作为参与单位,但通过写进标准,顺利入围多个智能设备采供目录。
这些企业都不是“巨头”,但因为参与了团体标准制定,在实际项目中抢占了位置、打出了品牌。
总结语录:“标准真正的价值,不在纸上,而在项目结果里。”
结尾给你一个建议
别再只把团体标准当成“技术输出”,它完全可以是你投标、推广、对接资源的实战武器。
写标准只是第一步,让它进项目、进评标、进采购系统,才是真正让它“活起来”。
如果你已经参与了标准,就大胆去找机会;如果你还没参与,那就赶紧加入。
总结语录:“标准写完不是终点,让它进入招标才是真正的影响力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