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团体标准属于强制性吗?有没有法律效力?一文解答

2025.06.24

最近很多企业主来问我们:“团体标准到底有没有法律效力?我要是不执行,会不会违规?”

这个问题,其实反映了两个误区——一是对标准体系不清楚,二是对‘法律’理解有点过于紧张

今天我们就来拆解一下,团体标准到底是不是法律强制的?你企业用不用非得执行?



一、团体标准不是强制性标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18条,标准体系包括五大类:

强制性国家标准、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企业标准。

其中,只有“强制性国家标准”具有法律强制性,比如食品安全、交通设备等红线底线。

而“团体标准”是市场自发制定、自愿采用的标准,主要由协会、联盟、龙头企业组织编写,不具备强制力

通俗说:

✔ 它不是法,但有市场公信力;

✔ 你不做没违法,但你做了别人更认可你。



二、团体标准 ≠ 法律红线,但常用于合规证明

虽然团标不强制,但在以下几种场景中,它可以间接产生“类似法律效力”的作用

  • 平台审核:很多电商、物流平台在入驻审核时,会要求提供标准编号或服务SOP,有团标能加分或成为门槛。
  • 招投标资格:招标单位经常设定“需执行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否则不予入围。
  • 企业合规证明:涉及质量投诉、事故纠纷时,企业可拿团体标准作为“我执行了行业规范”的佐证材料。
  • 政府项目备案:部分地方产业扶持、试点项目要求参与单位“具备标准化体系”。

所以你说它没效力吗?是的,没强制效力。

但你说它没用?那可能真的要吃亏



三、团标不是“背法条”,而是“说清楚自己怎么做事”

标准本质上是对工作流程、产品指标、服务行为的“系统说明”。

企业做团体标准,其实是在写一份“我怎么干活的说明书”:

  • 服务怎么接单、配送、验收;
  • 产品如何出厂、打包、检测;
  • 平台接口怎么连、怎么回传数据……

它不是给政府看,是给客户看、给平台看、也给团队内部看。



四、小结:不用怕团标“违法”,但不能忽视它的“价值标签”

团体标准就像你的一份公开承诺书

不是法律规定你必须做,但别人就是愿意优先信你、选你、给你机会。

所以结论是:

团体标准没有法律强制性,但有“行业选择性”和“市场驱动力”——这往往比强制还要有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