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企业自己能做标准吗?制定团体标准的底层逻辑全解读
2025.06.11
“我们公司想做个行业标准,这事我们能不能自己搞?”
相信不少企业负责人都冒出过这个想法,甚至有的朋友把内部的操作手册一整理就想递交平台:“这是不是就可以当团标用了?”
今天就把这个话题掰开揉碎了聊一聊:
企业到底能不能自己做标准?要做,需要哪些资源?
标准不是“谁想写就写”的文档,它有门槛,也有规则!
标准本质上是一种“行业规范”,它的作用是:
- 提高行业一致性
- 降低沟通成本
- 保证产品质量
- 推动产业发展
既然作用这么大,那当然不能“随便写、随便发”。
企业可以主导制定标准,但不能“闭门造车”
换句话说,你可以发起标准,但必须联合同行、专家、第三方组织,形成“多元共识”。
这就是“团体标准”的逻辑:
- 不像国家标准那样必须由政府牵头;
- 也不像企业标准只能内部用;
- 团标是由行业协会牵头,企业可主导,但要开放协作!
你可以当起草单位,甚至是牵头主编单位,但不能说“我一个人就定了游戏规则”。
企业自己做标准,通常面临这几个挑战:
① 缺乏标准技术框架设计经验
写技术方案、流程图、定义术语、指标参数……这不是写PPT,是真刀真枪的技术表达!
② 不知道如何组建专家评审队伍
三评两审,得请专家评议,光靠公司内部“技术骨干”是不够的。
③ 标准格式、结构、申报材料不合规
有些企业自己整理标准内容,结果一交备案就被打回来……因为页面格式、章节逻辑全不对。
④ 不会操作立项、送审、备案、发布等流程
流程长、环节多、每一步都有注意事项。不是你懂内容就能搞定全部行政流程。
所以:可以自己发起,不建议独立完成!
我们一直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甚至成为主导单位,这样能:
- 提高品牌话语权;
- 占据行业高地;
- 引领产品方向;
- 拓展政府合作机会;
但我们更建议你找像中一信这样有经验的服务机构一起干。
我们能帮你:
- 筛选可立项的标准方向
- 设计专业结构框架
- 联系专家、协会资源
- 跟进每一步流程
你来提供技术、我们搞定标准化落地,才是高效合作。
举个例子:一家物流科技公司主导的运输设备标准
这家企业最早就是想把自家产品技术形成“统一规范”,拿来做政府项目加分。我们接手后:
- 帮他分析行业空白点,确立标准名称和适用范围
- 邀请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牵头,联合上下游三家企业共起草
- 编写技术标准文件,组织三轮评审,两次修改
- 最终成功备案,编号在全国平台可查
企业老板感慨:“如果自己干,我可能早放弃了!”
最后提醒:
自己做标准不是不可以,但你需要:
- 认清自己在哪方面有话语权
- 明白标准制定不只是技术文档,还包括逻辑、流程、资源
- 找到合适的合作机构,补上短板
北京中一信标准化技术中心,就是帮企业从“我想定规则”到“我发布规则”的桥梁。
我们让“标准”真正成为企业的利器,而不是包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