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团体标准,到底图啥?别傻傻干活,却把话语权拱手让人!

2025.06.10

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

明明你家产品口碑不错、用户反馈也挺好,结果一投标就被刷掉,问原因,对方说:“你们不符合某某标准。”

你一查,好家伙,那标准还是你竞争对手主导制定的。

这时候你才明白:原来真正能决定市场门槛的,不是质量、不是营销,而是“谁定的游戏规则”。

说到这儿,我们就得聊聊现在越来越多企业在做的一个动作——制定团体标准

这事听起来有点官方,实则门槛并不高,关键是你得看懂背后的逻辑:

在标准中占据主导地位,才是在行业里赢得主动权的“通关秘籍”。

团体标准不是装门面,而是拉开距离的武器

有人觉得团体标准不过是“写个技术文档”,有啥用?

但你仔细看看现在各大平台、园区、供应链要求,“是否主导制定团体标准”已经成了合作的加分项、融资的信任标、招投标的评优项。

一句话:你不写团标,就得接受别人的“游戏规则”;你写了团标,别人才得“照你的规则玩”。

而且它的影响还不仅仅是一个项目或一个客户,而是整个行业层面的布局。

你要想在某个赛道一骑绝尘,就别老想着低价竞争,而是:

制定规则,让别人只能追着你跑。

那团体标准到底是谁在做?谁能做?

这问题常有人问。

其实你完全可以把团体标准理解为“行业俱乐部里自己商量着写的一份标准”。

它既不一定是国家单位发起,也不一定要求企业体量巨大。只要你有一定技术积累,想在某个领域立住脚,就可以联系有标准发布资格的协会、联盟、商会、研究院等组织,联合起草。

比如你是做某类AI算法的,你们公司独有的精度控制和训练方式,可以形成标准文本,那就具备了团标制定的资格;

你是做物流系统的,有成熟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效率模型”,那也可以立项做团体标准。

所以别再把团体标准当成“遥不可及的大企业游戏”,它已经成为中小企业也能主导、也能出头的新型竞争手段

做团体标准到底有什么用?值不值得投钱做?

值不值,我们换个方式讲你就懂了。

假设你花15万搞定一个团体标准立项、起草、审评、发布全过程。

那么这个标准未来能帮你带来什么?

第一,它让你从“参与者”变成“规则制定者”

在合作中你是主动的,不再被要求“提供符合标准的产品”,而是拿出你主导的标准说:这是行业认可的,我们就是它的制定方。

客户信任不信任,你说呢?

第二,它是政府扶持政策的敲门砖

现在不少地方政府、园区、产业联盟都出台了“标准奖励政策”。

有团体标准就能申报资金补贴、有评优加分、甚至还可以优先参与政策试点项目。

很多企业想申请“专精特新”“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没有标准能力压根入不了围。

第三,它是一种“高门槛软壁垒”

别以为标准就只是文字游戏,它背后包含的,是对技术路径的引导、对市场口径的定义、对检测机制的绑定。

也就是说:你做的标准不仅让别人跟着你做产品,还要买你配套的检测方案、设备,甚至接受你的服务体系。

这不就是把客户留在自己“设定的轨道”上了吗?

你看小米、华为、宁德时代这些企业,哪个不是在产业爆发前就已经布局了相关标准?

这可不是巧合,而是有意为之。

做团体标准难不难?流程长不长?

说实话,流程不算复杂,关键看你找不找对人帮忙。

整个团体标准的制定大概包括:

  • 找到标准发布组织(协会/联盟)
  • 提交立项申请
  • 组织标准起草小组(最好联合客户或行业伙伴)
  • 公示意见稿
  • 审评专家会
  • 发布备案(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可查)

周期大概3–6个月,整体比申请国家标准快多了,也灵活很多。

而且你自己不用去和协会一对一谈流程,完全可以找专门做标准服务的机构来代办。

他们熟流程、懂规范、会撰写、能对接,有的还能帮你拉资源,组织行业会议。

你只需要拿出你最核心的技术/模型/流程,其他的都可以交给他们操作。

最后的建议:别等别人制定完标准再后悔没参与

有些行业刚起步,标准空白;有些行业虽然已有标准,但滞后于现状。

这时候就是你入局的机会。

一旦行业成熟,你就只能照别人的标准生产、检测、宣传,等于又被“框住了”。

别忘了:规则永远是对制定者友好,对后来者苛刻。

想一想你所在的赛道,是不是还有可以标准化的流程?有没有能写成标准的管理方法?你的客户,是不是也在期待统一的技术准则?

别犹豫了,从今天开始,把“标准”两个字写进企业的战略规划里。

你会发现,跟同行之间的差距,根本不是跑得快不快,而是:

他们还在跑,而你已经开始制定终点线。